转载 | Artnet:卡塞尔文献展艺术家中国首展,他缘何如此特立独行?
Repost

artnet报道(撰文/余雨桐)

“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情景”额外空间开幕式现场。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无题》,布面丙烯,230 x 230cm,2017。摄影:Accc,©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在当代艺术行业中,2017年因诸多国际大型展览的档期重合而成为了特殊的一年,其中五年一度的卡塞尔文献展几乎是争议最大的。从“向雅典学习”(Learning from Athens)的展览主题到德国希腊双展区的设置在开展前就给人以讨论的空间:希腊作为西方社会基本形态的发源地如今却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沼,德国作为承袭这一机制的代表却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拥有了政治经济的优越地位,作为欧洲乃至世界当代艺术重镇的后者打出向前者学习的口号,此番光景颇有些风水轮流转的味道。

不过不论是否存在文化话语权主导下的高姿态问题,我们能看到的客观结果是,以往并不为人熟知的希腊当代艺术确实借此机会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产生了后续的辐射影响——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2018年度大展“情景”(Situations)正是在这样的机缘中促成,机构创始人、藏家杨锋在赴欧洲观展的过程中注意到希腊艺术家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Apostolos Georgiou)的作品,并通过数月努力最终将其个人展览带进了中国。

“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情景”有空间入口。摄影:Accc,©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情景”额外空间开幕式现场。由左到右:GB Agency画廊创始人Solene Guillier、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创始人杨锋夫妇、艺术家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之子、希腊驻广州领事馆总领事格里高利·塔西奥普洛斯、策展人巴里·史瓦伯斯基、艺术家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摄影:Accc,©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情景”额外空间开幕式现场。GB Agency画廊创始人Solene Guillier(左)与艺术家周力(右)。摄影:Accc,©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本次“情景”中的作品多为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的近作,兼有部分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和创作手稿,力图通过时间维度的对比和文献的辅助参照呈现出艺术家不平凡的艺术生涯。实际上,乔治亚本人的生活状态、人生观念与希腊在当代艺术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有微妙的相似之处:不同于许多艺术家想要在艺术中心地区大展拳脚而选择迁居,展览策展人兼艺术家老友的巴里·史瓦伯斯基(Barry Schwabsky)形容乔治亚“是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希腊的,尽管他的作品早就应该为人所知”。

事实的确如此,乔治亚在70年代结束了在奥地利和意大利的留学生活后就回到了希腊,此后在岛上过着长达25年离群索居的生活,1978年的首展结束后,第二次展览整整让观众等待了17年。

这样的节奏对于绝大多数艺术家来说显然是难以想象的,而乔治亚本人却不以为意,绘画于他并不是维持生计或成就功名的手段,而更像是承载思考的途径:在他的作品中,你基本看不到任何商业社会的符号,因为那本就不存在于他的生活。那些富于戏剧张力的场景和暗含讽喻味道的动态其实都出自艺术家对终极问题的思考和对自我身份认知的持续焦虑。

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无题》,布面丙烯,230 x 170cm,1988。©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致谢: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无题》,布面丙烯,双联幅,每幅230 x 280cm,2005。摄影:Accc,©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他就像古希腊哲学家一般将生活中的问题带入形而上的思考,再将这种思考诉诸笔端——但绘画在更大意义上是作为助力艺术家记录思考过程的“草稿”,最终呈现的视觉形态并不指向确定性解答——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诸多问题本就没有准则,如此一来,所有作品毋宁说是对同一问题的探究。

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无题》,布面丙烯,110 x 130cm,2017。©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致谢: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无题》,布面丙烯,280 x 230cm,2017。©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致谢:艺术家与画廊

在乔治亚看来,进行艺术创作需要持续给自己制造“麻烦”,对不适感的关注是保持思考的最佳方式。这种思维驱动下的绘画始终是在描绘一种或存在于现实或存在于理念中的困境,“因为人人幸福的社会是不需要绘画的”。

有趣的是,虽然我们无从得知卡塞尔文献展的策展团队缘何选择了乔治亚,但由于整届文献展对于政治等严肃社会议题的高度关注,包括他的作品在内,一切都蒙上了意识形态的色彩。但当作品所处的语境发生变化、我们得以与艺术家本人接触后,才发现那些纪念碑式的人物形态和与地中海风情相去甚远的灰棕调子其实并不完全指涉政治。

谈及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乔治亚如哲学家一般的狡黠又冒出头来:“政治究竟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能从我的作品中看出政治意味,那么我只能说我们的小家庭、我们在社会中所处的种种群体其实也是一个个政治体,我只是将自己的生活记录在了画面中。”

“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情景”讲座现场。摄影:Accc,致谢:设计互联,©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情景”讲座现场。由左至右:译者朱春杭、艺术家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与策展人巴里·史瓦伯斯基。摄影:Accc,致谢:设计互联,©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于是我们恍然发现,早年也曾抱持激进政治立场的艺术家并非堕入了沉默,而是将其内化进生活,于辩证间获得了更丰沛的人生智慧。虽然展览标题“情景”侧重作品本身戏剧张力的共性而规避了某些更严肃问题的探讨,但正如画面中一张张刻意模糊的面孔一样,艺术家慷慨地将解读空间向所有人敞开。